#線上教學 #教學理念 #教育 #教學方法 #偏鄉教育
May 31. 2021
撰文 / 社團法人IPOWER培力學社吉祥物老蘇
「什麼鬼?要學那麼多工具?」我們老師們的心中吶喊呀!
老師們,我們不哭不哭眼淚是珍珠,一起看一下線上教學的一些心法,揉一揉心臟舒緩一下。其實目前許多被推崇使用的工具在學習者(Learner)端的成效本身其實也一直在被優化,畢竟處理這些工具的除了教育人員也有開發人員,優化(optimize)這個詞幾乎不會出現在教育領域,不過既然工具會優化,那在線上環境的教法當然也會並進囉!
所以換個方式來說,老師們也可以說:「什麼鬼?原來有那麼多工具我可以用!」而老師們目前的使用數據,也都是這些開發端優化很好的參考來源,讓我們一起給孩子們更有效率的學習吧!
昨天老蘇在線上分享給英文老師們一些關於同步/半同步或者兩種都使用目前有講到的混成式教法(Blended Teahci),加上看見了社群上持著不同想法意見的老師們,有透過鏡頭端這邊的老師本身各種實體的工具透過影像傳遞給學生,(可能以實體紙筆、小白板、黑板等),反之亦然(會請學生把作業、練習等透過鏡頭給老師看),而另外也有靈活運用各種目前被推廣使用的數位工具(如:Kahoot!, Quizlet, Blooket等)創造與學生不同的即時性互動。
其實到底哪種學習成效好?主要還是看老師們如何使用,像老蘇自己很喜歡發現各種有趣的數位工具,然我也不認為所有課程都可以透過線上處理。尤其是實務操作型的課程,非常吃重老師們在教學現場領域專業上的引導與協助,很多專業是需要考量各種變因與操作安全性。
在線上教學,區隔開Teaching跟Learning兩個思維是很重要的,中文把教學這兩個字放在一起,我們討論到線上教學的狀況常把這兩端混在一起,如果以簡單的科技語言來說,網頁工程師是Developer,在架構網站時需要思考User Experience,那就很好理解教跟學兩個為何需要分開討論了。
畢竟我們是輸出端(output),學生們是輸入端(input)
有一個有趣的評論出現頻率挺高的:
「我在這端教,哪裡知道學生那端是不是開著其他的視窗玩遊戲,還是在視訊鏡頭底下我看不到的地方拿手機看影片。」
其實一個思維可以先想:「如果互動有被創造,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擔心?」
這個互動不一定要是運用各種線上工具的互動,有些以即時視訊為主的老師們也分享很多互動方式,確認學生們的學習狀況。不過這當然還是會討論到「學生本身的學習動能」,好的硬體軟體設備有好的體驗,家長有在約束以及學生本身的特質也會影響,若真的很順暢的老師們,實際上有很多的支持讓學生們可以穩定的在鏡頭那端學習,那是非常值得珍惜的教學體驗。所以,反映出來的結果,我們老師們反而終於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處理學生比較多狀況的學生身上。
若老師們的課程設計主要還是在講述身上,那提前錄製起來也許會是更好的選擇,如若有好幾個班級講述課程的章節概念一樣的話,老師們錄製起來給各個班級的學生看,老師們就有更多時間去設計課後練習、檢視學習成效等,也讓時間可以更有效率地被運用。不過錄製影片來說,建議中學生以上每支影片不超過25分鐘為主,如果老師們可以在影片中間穿插問題互動,其實實際上學生們是需要花40分鐘左右的時間完成的,記得把學生們觀看、思考、作習題等的時間都要放進排程中唷!這樣學生們的學習消化也會更完善 !
而其他數位工具的開發,便是將學習者體驗(Learner Experience)考量在裡面,就像是網站開發者在領域裡會提到的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故我們會因為使用者的回饋做優化,自然也會以學習者的回饋做優化囉!所以既然會有學生們愛玩手遊,自然就有把這些遊戲中高互動性的元素設計成教學工具的工程師們囉!不過我們也不是一定要通通都學會如何使用的,老蘇這邊分享的心法有幾個:
1. Instead of thinking about how to engage students, utilize what they have engaged themselves with. / 與其想著如何提高學生們的參與,運用他們已經自我參與度高的事物。
舉例來說,社群軟體是學生們非常高度使用的,而instagram上面的動態時報就有選擇題、是非題、問答題的功能,又有動態時報的時限,學生們回答完再截圖放在永久限動上,馬上老師另外創界的社群帳號就可以變成學生們習作後面都會附上的解答說明本囉!
其他像是Facebook在幾年前也是各大學教授們當成Google Classroom使用的,把作業、簡報檔案上傳等等,親近學生們已經高度使用的這些App化為學習上的使用,便是以學習者(learner)端的習性思考後產生的唷!我們老師們也收集一下現在學生們流行些什麼吧!
2.Decode and reinterpret the instruction. / 解碼並且再度轉譯教學上的步驟
圖片來源:https://www.teachertoolkit.co.uk/
以參與度(Engagement)舉例,如說繪本的老師們運用背景修改可以讓聽故事的孩子們有更高的參與度,運用背景就不僅僅是遮家中雜物的功能囉!或者其他科老師,比如歷史老師在描述歷史,若有相關的背景搭配,也會讓視覺接收的學生們有更充裕的理解。其他也有討論到的比如Teacher-led及Student-led可以運用分組討論功能等等,也都是很好的思維解構教學設計的步驟。
3.Vary how we assess students. / 多元化思維學習評量。
第三種是線上平台中我覺得給了老師們有足夠多的方式思考學生們的學習成效,舉例來說:像使用Goformative的畫圖遞交功能,在英文教學上以往的聽力理解(Listening Comprehension)是聽完後請學生回答問題,若老師們將聽力檔案放在題目中,學生們以畫圖的方式呈現聽力的內容傳送給老師們,也是另外一種確認聽力理解的方式。而有些評量工具(Assessment Tool)還可以節省大班制的老師們,在口說課的時候,需要一個一個邀請學生口說練習,老師們在課堂上作示範跟邀請幾個學生示範後,學生們也可以直接錄音回傳,讓老師們課堂上的時間可以更有效率。
而如果有使用非同步的教學工具的老師們,有一些工具是可以追蹤學生們的進度(Progress)、學生們的登入狀態(Log-in Time)...等,都是老師們可以確認學生是否需要其他額外協助的評量參考唷!
4. Plan your roles as a teacher. / 把老師的角色定位放在你的計劃中
上圖右出處:Shank, P., 2020. (The Right) Learning Modalities To Deliver Digital Learning: Part 2. [online] eLearning Industry. Available at: [Accessed 31 May 2021].
其實無論線上線下課程,21世紀的老師角色定位本身就一直在被討論,加上許多錄影錄音課程在線上開放給大家,也再度讓我們省思以純粹講述(lecture)為主的課程形式。科技來自人性,但人的惰性會是被科技取代的地方,學生們是我們接下來的未來,也意味著我們老師們同時跟進進步的迫切性。在現在一定要遠距/線上教學的狀態下,無論我們使用任何方式,不變地還是確認學生們的學習成效,也因此來回檢示學習者(Learner)端的吸收也是我們優化(optimize)教學設計的重要資源唷!
最後,祝福大家一切平安!讓我們一起戰勝這波疫情!也歡迎各位老師一起分享目前為止的經驗唷!讓經驗堆疊經驗,優化更好的學習給孩子們!
喜歡本文章的話,歡迎贊助我們唷!也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支持:
勸募字號► 衛部救字第1091362896號
郵政劃撥捐款► 帳號:50416893 / 戶名:社團法人IPOWER培力學社
銀行帳戶捐款► 華南銀行(代碼008)淡水分行1670
戶名:社團法人IPOWER培力學社
帳號:167-10-0087632
Comments